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苗栗史前文化遺址出土

苗栗地區史前文化遺址挖掘,始於日治時期,並於民國35(1950)年後開始全面性的勘察研究。迄今,境內的出土遺址遍及苗栗十八鄉鎮市,已建檔遺址近百餘處。出土文物存在年代橫跨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,拼湊出苗栗史前人類鮮明的生活圖像和文化樣貌,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。

大正12(1923)年,日籍史學家古沌,最早在獅頭山與峨眉溪沿岸發現史前石器2件。此後,日人陸續在各地發現「打必曆社、二本松、頭份、公館、營盤、苑裡和後龍底」等九處遺址。至民國42(1953)年,中央研究院、台灣大學團隊首先發現「新港遺址」;民國52(1963)年,考古學家盛清沂針對苗栗各地區進行全盤性地遺址研究,不僅發現12處新遺址,還留下各遺址和出土文物分析紀錄等珍貴一手史料,是當時苗栗最詳盡、完整的史前遺址調查報告。

民國72(1983)年,竹南國中老師謝佳榮於竹南射流溪、新港溪的臺地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「山佳遺址」,是桃竹苗地區佔地最大遺址;民國73(1984)年,中央研究院劉益昌團隊於鯉魚潭水庫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「伯公壠遺址」,為台灣西部最古老遺址。兩處新遺址的發現,標誌出苗栗考古發展的新里程碑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撰寫者
   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
  • 貢獻者
  • 資料來源
    《苗栗文獻第四十九期:苗栗史上百件重大史事專輯》,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,2012年
  • 時間起
    1923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