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館蛤仔市公置義渡碑記立於道光24(1844)年,位於公館鄉鶴山村1鄰1號民宅前30公尺的婆心亭內神龕右壁。為砂岩材質,額刻雙龍搶珠紋飾與碑題,縱104公分、橫59公分,用以紀念義渡口設立。
公館在道光23(1843)年遭大洪水,原有兩處渡口碼頭,乾隆40(1775)年設的龜頭山渡和道光8(1828)年設的五鶴山渡,均被沖毀。次年居住於尖山之舉人劉獻廷倡議重設苗栗、公館間義渡,得各庄人士響應而建成,稱為「蛤仔市公置義渡」(公館昔稱蛤仔市),劉獻廷做碑文,碑現存於鶴岡國小西側不遠處婆心亭內。
公館蛤仔市公置義渡碑記立於道光24(1844)年,位於公館鄉鶴山村1鄰1號民宅前30公尺的婆心亭內神龕右壁。為砂岩材質,額刻雙龍搶珠紋飾與碑題,縱104公分、橫59公分,用以紀念義渡口設立。
公館在道光23(1843)年遭大洪水,原有兩處渡口碼頭,乾隆40(1775)年設的龜頭山渡和道光8(1828)年設的五鶴山渡,均被沖毀。次年居住於尖山之舉人劉獻廷倡議重設苗栗、公館間義渡,得各庄人士響應而建成,稱為「蛤仔市公置義渡」(公館昔稱蛤仔市),劉獻廷做碑文,碑現存於鶴岡國小西側不遠處婆心亭內。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