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龍外埔石滬群為台灣少數完整的石滬結構,至今仍作為漁撈設備使用,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,見證後龍的經濟活動發展,民國104(2015)年被登錄為苗栗縣文化景觀。石滬是早期漁民與大海鬥智力取的創意與技術,以海邊磯石砌築成ㄇ字型石圍,利用海水漲退的水位落差捕魚。根據《諸羅縣志.藝文志》記載,後龍最早的石滬應是道卡斯族所建造,後漢人加以改造,使其功能與規模漸長。 石滬於沿海以大小不一的石頭築成ㄇ字型之圍牆,為了維持高度一致,砌填石頭的高度須隨著海岸坡度增加,站在海岸上望向海面,整個石滬是平的。靠岸的兩端稱為「滬尾」,兩端相距離約250公尺,沿著ㄇ字型石滬走一圈約四、五百公尺。海浪的沖襲會侵蝕ㄇ字型的頂端,因此會以水泥填築在石縫裡,補強石滬的堅固性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