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為台灣養蠶、製線、教習發展之場所,見證大湖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,其建築屬產業特殊目的之構造,具有特色,民國106(2017)年被列為苗栗縣歷史建築。大湖之蠶業始於光緒13(1887)年,當時撫墾局梁成柟受臺中霧峰林家族長林朝棟之命,聘請廣東蠶桑師傅來臺,在卓蘭大坪林地方教授民間養蠶。明治42(1909)年,田原千彥認為大湖地區極宜養蠶,從日本引進蠶種試育,績效頗佳,於是勸導居民從事養蠶工作。大正元年(1912)年,臺灣總督府鑒於大湖區蠶業之價值,特派蠶業技術人員駐區,指導栽桑育蠶、興建蠶室蠶具、培養技術人才,大湖地區的蠶業蒸蒸日上。 目前登錄之建築群有蠶室(招待所)一棟、養蠶室(倉庫)三棟、雙拼宿舍一幢以及行政區內日式木造建築二幢。所有建築均為切妻造屋頂、磚砌布基礎,蠶室及養蠶室覆以日式黑瓦,行政區內日式木造建築之黑瓦已更換為金屬浪板瓦;雙拼宿舍則為水泥瓦。外牆皆為英國下見板張型式之檜木雨淋板,為因應蠶種試育的採光通風與構造需求,山牆上方設有通風氣窗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