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張照片拍攝於1960年代,記錄的是當時農民正利用打榖機,也就是客語所稱的「斛桶」來將稻榖與稻桿分離。照片中打穗的動作已經完成,戴著斗笠的老農正小心翼翼把稻穗粒撥入竹籃中存放。
早年稻米收割、脫穀與輾米都靠人力與簡單機器,其中「斛桶」就是稻米剛收割後會用到的簡單機器,其作用是把稻榖與稻桿分離。斛桶體積通常長約160公分、寬100公分,又可稱為打榖機、脫穀機、脫粒機、粟桶、機器枋、機器桶等名稱。早期斛桶大多是用木頭製作,滾桶上嵌有鐵絲製成的凸起齒牙,主要透過人力腳踏帶轉動齒輪讓稻榖與滾桶接觸,稻穗上的稻穀就會從穗上脫落,掉到脫殼機後方的容器中。接著農夫再將這些稻穗粒撥入竹籃中存放或裝入麻袋,再用牛車運回家中,在自家門前稻埕上曬乾。隨著機械現代化,這樣的文物與場景幾乎都已消失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