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

水牛犁田

這張照片攝於民國45(1956)年,儘管已經日落西下,天色漸漸昏暗,但苗栗縣南庄鄉獅山村大窩口,一名老農夫還持續吆喝著水牛犁田,擔心晚一天犁完田就得晚一天插秧,來不及趕上稻作生長的時序。

台灣水牛是當年隨著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,牠們是台灣農業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幫手。根據農委會統計,臺灣水牛數量在光復初期的民國45(1956)年間達到高峰,合計全台共32萬9928頭。1960年代後就因農業機械化而一路下跌,據統計在2016年間,全台耕牛只剩台南市99頭、雲林縣19頭,以及屏東「役牛」236頭,但多數都已超過15歲,退役不再工作了。對老農夫而言,鐵牛會有耕作不到的死角,但用水牛犁田能較平整,插秧時不會高低不平,灌溉後整片田地都能淹到,也比較不長雜草,而且牛隻工作時排泄的牛糞還能滋養農地。只是水牛食量大、效率比機器差,在稻米價格不高狀況下,現代利用養牛耕田常是不敷成本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資料來源
   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,「苗栗歷史老照片」網站(今已關閉),2004。
  • 撰寫者
   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
  • 創作者
    黃勝沐
  • 時間資訊
    拍攝時間
    1956
  • 媒體類型
    照片
  • 地圖

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,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。請點選"接受",若未做任何選擇,或將本視窗關閉,本站預設選擇拒絕。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,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