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張照片攝於1950年代的苗栗鄉間,圖左農夫在泥濘田地中駕馭水牛犁田,圖右一位客家農婦正挑著竹籃行經田間,這是當年苗栗鄉間最常見的景觀。隨著人力耕牛日漸消失,今日如此純樸的景觀已不復見。
台灣水牛是當年隨著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,牠們是台灣農業開拓史上最重要的幫手。根據農委會統計,臺灣水牛數量在光復初期的民國45(1956)年間達到高峰,合計全台共32萬9928頭。1960年代後就因農業機械化而一路下跌,據媒體統計在2016年間,全台耕牛只剩台南市99頭、雲林縣19頭,以及屏東「役牛」236頭,但多數都已超過15歲,退役不再工作了。對老農夫而言,鐵牛會有耕不到的死角,但用水牛犁田能較平整,插秧時不會高低不平,注水後整片田地都能淹到,也比較不長雜草,而且牛隻工作時排泄的牛糞還能滋養農地。只是水牛食量大、效率比機器差,在稻米價格不高狀況下,現代養牛耕田常是不敷成本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