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張照片拍攝於民國59(1970)年,「磡粄仔」為客語,中文意指壓米漿,將研磨完的米漿放入裸袋,置於長板凳上,以木棍、繩索綁緊並施壓瀝水,去除多餘水分。過程需反覆鬆綁繩索,束緊後再綁起。整個「磡粄仔」作業需耗費2-3小時,是製作蘿蔔粄、芋頭粄、粄條等粄類的必要步驟之一,常見於早期客庄聚落的街道或自宅禾埕。
粄類,客家飲食文化裡不可或缺的一環,用在萊米、糯米及蓬萊米等原料製作,特色是耐飽、易保存、變化多,容易攜帶至茶園、農田和果園工作時食用;年節慶典時,可製作各式各樣的米製點心,以祭拜神明、招待客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