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張照片攝於民國58(1969)年,場景是當時的苗栗市農民正忙著收割,而稻田旁已有農婦準備好點心,供辛苦的農夫休息時可以補充體力,照片中可見當時點心的傳統提藍。
一般提供農民耕種時食用的點心,多為流汗後易入口且帶飽足感的鹹食,反映了當時農家主人對長工的善意與貼心。提藍則多數為竹編,因竹子通常種下後3年即可運用,取得容易且原料普及,且價格低廉。近年觀光興盛,農村割稻飯成為觀光體驗項目,一碗現代割稻飯通常包含白米飯、爌肉、青菜、菜脯蛋、花生、雞肉、客家小炒、脆瓜炒肉絲....等,然而早年物資缺乏,農忙時的割稻飯不會如此豐富,較常見是運用在地農家自有食材,例如芋頭、地瓜、湯圓、米苔目、鹹菜或當季蔬菜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