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張照片拍攝於1970年代,照片紀錄的是建築工地中正在進行篩砂的泥水工人。早期苗栗鄉間房屋以土角厝較常見,隨著農村經濟成長,民眾逐漸有能力翻造房舍,改用較為堅固的磚瓦水泥建材。當年民眾蓋房子所需砂石可自行或雇工前往河床挖取使用,但載回的砂石通常雜質甚多,因此要經過篩砂步驟才能混入碎石、水泥攪拌而成混凝土。
臺灣在17世紀《熱蘭遮城日記》中就已有水泥之記載,19世紀清領時期的砲臺結構已大量使用混凝土,日治時代水泥仍屬昂貴建材,因此當時鋼筋混凝土構造主要使用在公共建築物中。光復初期,百姓生活困頓,早年建築多數是以泥土加入沙子,再混入廢棄的稻稈與稻穀等物後砌成土磚做成「土角厝」,或以竹片搭配泥土、牛糞、稻稈與稻穀砌牆。這張照片的篩砂與使用混凝土,也代表農民經濟已開始改善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