苑裡鎮西平張厝建於乾隆5(1740)年,乾隆35(1770)年將原三合院擴建為四合院,昭和10(1935)年遇大地震;1963年遭葛樂禮颱風,因財力不足,僅作簡單修補,多處毀損不堪。張家來臺祖儒公,於康熙末年渡海來臺,落腳通霄灣。其子張好及張鬧,乾隆初年遷居苑裡,積餘成富,各建一座三合院,張好家族之稱「東邊厝」,張鬧家族之稱「西邊厝」。東邊厝後因鐵路開發被徵收拆除或改建,今僅存散落的數間小瓦屋。 西平張厝坐東朝西,為三進二落曰字型的三合院併四合院。外埕前有半月池,即為風水塘。原合併三合院連接外廂房的正面矮牆已不復見,內外埕已無分隔。第一進門屋,為張厝現存唯一完整的建築。門屋臺基調高約1尺,牆基以混凝土砌成,牆身以斗磚疊砌,上堵則為土埆外鋪石灰泥。門楣上以泥塑寫「相業流徽」,字框兩側有人物彩繪,依稀可辨為喜神迎賓圖,內門額有鳳凰彩色壁畫。正廳的屋頂不同於其他建築,鋪以黑瓦,為日治時期修繕的結果。正立面原有磚組砌窗,後改為木框格窗,唯釉面陶磚琉璃氣窗保存完整。正廳因颱風掃走一小片屋瓦,危及居住安全,張家亦無力修復,張厝現已無人居住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