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龍飛行場是日本空軍在二戰時,徵用後龍外埔、水尾及溪洲等沿海三百餘公頃土地,以「勞動役」的名義徵調新竹州及後龍的青年壯年及老人數萬名,每人負責一百天工作天,日以繼夜趕工而成。飛機跑道以礫石及紅土製成,並興建兵舍、修護廠、飛機掩體壕、防空壕等附屬設施,時稱「外埔飛行場」。興築軍機場主要是做為神風特攻隊飛行技術的訓練基地。現有多處碉堡、防空洞遺跡在後龍沿海田間,見證了後龍飛行場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航空歷史。
日治期間,日本基於民航及軍事需要,先後於台灣興建超過70座飛機場。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帶,有利於太平洋戰爭期間,日本在菲律賓地區軍事侵略的飛行軍力後勤補給。時至今日,戰爭雖然已遠離常民的生活,不過由於後龍位於交通要動,鐵路和公路幹道在此交會,又有港口的設置,因此時至今日仍具有軍事上的重要性。


